兴义市农业产业化暨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兴义市委 兴义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8日)
尊敬的刘文新书记、杨永英州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兴义市农业产业化暨新农村建设情况作如下简要发言。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按照“一鸡一草一畜两果三叶百花”发展思路,坚持“大规模、广辐射、全覆盖” “农、工、贸” “产、学、研”统筹协调发展,以转型助推提质增效,以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旅游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全市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建成了九大产业园,形成了三大产业带,培育了一个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示范新村。预计:2017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68.52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44.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主要做法
(一)造一个引擎。按照“农、工、贸”一条龙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功能配置,发挥园区强大的引擎带动作用,壮大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是以建成的敬南十里坪、木贾枫塘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相继启动了兴义市畜禽、万峰林有机、白龙山生态、七捧高原核桃等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今年开工建设占地600余亩的畜禽产业园区,建成后将实现年屠宰猪24万头、牛3万头、羊3万只、禽类1000万羽,集屠宰、冷链物流、加工、销售、配送为一体,形成“农、工、贸”产业园新格局,农业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推一批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种植,强化农业项目申报与“三品一标”认证挂钩,完成了有机食品认证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2个、无公害产地认定4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基地面积达到19.8万亩。以已申报成功的“则戎芭蕉”无公害农产品、“古方红糖”有机食品和“仓更板栗”“盘江黄牛”“品甸生姜”“兴义黄草坝石斛”“七舍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为标杆和引领,推出了300余种农特产品,农业产业逐步迈向品牌化路子。
(三)创一套模式。创新建立了“国有公司+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示范点+贫困户”等合作模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黔西南花卉研究中心百合新品种育种基地,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三角梅产业示范园,与中国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热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沿江10万亩精品水果产业带;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合作建立了万峰湖水产养殖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结成了对口帮扶单位,与动物遗传育种学家、中科院吴常信院士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并向社会、农村聘请土专家为技术辅导员,形成“产、学、研”一体化雄厚技术支撑的“纵贯线”。
(四)打一场硬仗。以夯实基础为先、扶贫产业为本、易地搬迁为重、“三保障”为要,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与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统筹推进。采取“一控两降三保四督”(一控:即设计控制;两降:即施工降成本、工程降税费;三保:即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四督:即领导督问题、部门督建设、纪检督民生、群众督效果)模式强力推进“组组通”建设;按照“一业带多产、多产促多业”的思路,以“一业主导、多业支撑,全要素配置,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户户有产业、人人有门路”; 按照“搬得出、建设快、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要求推进易地扶贫工作,开展了“三抓一建五项行动”(抓党建、抓服务、抓管理,建机制,“文明讲堂”行动、“青春课堂”行动、“勤劳致富”行动、“妇女+”行动、“阳光扶志”行动)的“新市民”培育成长计划,确保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五)走一条新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按照“旅游+扶贫”的发展路子,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率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将“石龙康养谷+”作为一个示范点进行打造,全面实现了雨污分流、“三改”(改厕、改灶、改圈)同步、电讯入地、垃圾分类无害化和污水处理生态化。同时突出产业业态的布局,结合实际重点布局百果园采摘、野菜种植、土鸡养殖、竹篾手工编织等业态,实现了处处有业态、户户有产业的“新农村”。“石龙康养谷+”的示范建设,将成为今后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和标杆。除此之外,我市创新建立了清水河循环产业园,将清水河园区产生的工业废渣和农业生产中的秸秆、构树、巨菌草、皇竹草等原料用于打造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实现工业废渣、农业剩草“吃干榨尽”,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二、取得成效
(一)建成了九大产业园。以“园区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为目标,投资12.63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了以敬南十里坪和木贾枫塘农业产业园2大园区为“龙头”,以南盘江亚热带作物种植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石山区种养殖综合示范园区、七捧高原核桃产业园区、白碗窑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侧翼”,以兴义市仓更河流域菜稻轮作示范园区、兴义市沿江生态产业园区2个州级园区为“补充”的九大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园区面积达14万亩,入驻经营主体102个。
(二)形成了三大产业带。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只有在规模发展上下功夫,农业产业化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紧紧围绕“一鸡一草一畜两果三叶百花”发展思路,结合温度、湿度、气候、海拔等地理环境条件实际情况对全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形成了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三大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带。其中:以七舍为核心的高海拔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茶叶、烤烟等产业,目前已发展茶叶 4.3万亩、烤烟8.37万亩;以白碗窑为核心的中海拔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花卉、食用菌、中草药等产业,目前已发展花卉1000亩、食用菌1700亩(含复种)、中草药2.2万亩;以南盘江为核心的低海拔山地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精品水果、坚果等产业,打造“四个一万亩”(芭蕉、柠檬、芒果、澳洲坚果各1万亩),并以此为基础,建成覆盖沿江乡镇的10万亩精品水果产业带,形成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精品水果产业体系。目前已发展精品水果4.47万亩,坚果25.3万亩。这三个产业带的强势发展,全面覆盖全市26个乡镇(街道)和40万农业人口。
(三)培育了一个主导产业。按照省、州统一决策部署,结合市情,我市将“独具品种优势、贫困户广泛参与、脱贫致富见效快”的兴义矮脚鸡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来培育。在管理上,建立了“四家”(即党政负责人是管家、分管领导是行家、包保干部是专家、承养农户是实干家)管理体系,全力推动矮脚鸡“一县一业”快速发展。在模式上,由龙头企业按照“1255”(即:1户贫困户、1年养殖矮脚鸡2500羽、年收入达5万元)和“五统一保”(统一养殖品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品牌销售、统一运营管理,保价回收)模式运行。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土鸡蛋12亿枚,年产值达33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人以上,带动200个贫困村组出列,带动贫困户1万余户3万余人脱贫致富,实现全市贫困户全覆盖。
(四)建成了一批示范新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总体要求,我市精心组织、提前谋划,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打造了万峰林纳灰村、清水河镇雨补鲁石头寨、马岭镇营上古寨、南盘江镇南龙古寨、则戎乡冷洞村、万峰林石龙康养谷等一批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的“生态美、百姓富”新农村。目前,全市创建了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123个,全市乡村客栈已发展300余家,大型休闲农庄15家,构建了立足城镇、服务城市的“一城八景”1小时乡村旅游圈,逐步实现全域旅游目标。
总体来看,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比较薄弱、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利益链条短等问题。下步工作中,我市将按照省、州的统一决策安排部署,用足用活全产业链扶贫子基金,围绕“一鸡一草一畜两果三叶百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加油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 相关推荐